問界 M7 里的小藝,開啟了華為全場景智慧生活體驗的新入口
最近 AI 領域有一則爆炸新聞,Google 一位軟件工程師認為 Google AI 模型 LaMDA 已經具備了「自我意識」,并公布了一份長達 21 頁的對話報告來證明,可我對「AI 覺醒」還有點存疑。AI 真的發展到這個程度了嗎?畢竟連語音助手這個作為應用最廣泛的 AI 技術,也常被用戶吐槽「人工智障」,即便在最能讓語音助手發揮所長的駕駛場景,我身邊不少老司機都選擇讓其吃灰。昨天的華為夏季發布上,華為發布了和賽力斯聯合打造的 AITO 品牌第二款車型問界 M7,我也第一時間體驗了這款車型,在 M7 里的鴻蒙座艙里,沒想到帶我最大驚喜的不是內飾、座椅、音響,而是語音助手小藝。作為一個資深的華為用戶,我對小藝的能力已經相當熟稔,可這次她卻還是給我帶來了全新的體驗,我也開始理解那名 Google 軟件工程師的感受,因為這個 AI 實在太像人了。AI 覺醒?AITO 問界 M7 里的小藝太像「人」了中國乘用車智能語音交互功能的搭載率在 2021 年已經達到了 86%,但實際上很多司機都很少使用這一功能,因為那些看起連小孩子都能輕易理解的指令,「高大上」的 AI 卻難以理解。2016 年一位山東司機在車上「大戰」語音助手一段視頻至今仍是 B 站的熱門視頻,這位司機大哥想讓語音助手打個電話,可無論說多少次,那個帶著甜美女聲的語音助手死活聽不懂。類似的經歷可能很多駕駛者都不陌生,從我自己的體驗來看,至少有這些情況讓我對車載語音助手失去耐心:上車啟動后,想要用語音助手設置多個功能,要反復喚醒,每次還要等待它播報完再喚醒,效率可能比手動更慢。搭載家人朋友出行的時候,語音助手可能會被副駕和后座聲音干擾,不小心誤觸或者聽不清指令,要是碰上熊孩子還有安全隱患。通過語音助手喚醒車載屏幕里的應用后,部分操作還是得動手滑動或點擊。在對問界 M7 的體驗里,我也重點考驗了華為小藝在上述場景中的表現。在家庭出行中,你可能也遇到過這樣尷尬的情景,車內坐滿了一家老小,司機想換首歌,副駕想調整座椅,后排乘客想打開車窗,還有熊孩子在大喊大叫,正在開車的你要分神滿足家人不同需求。這次問界 M7 上的多音區智慧感知終于可以解決這個煩惱了,小藝可以準確識別來自主駕、副駕、后排等車內各個位置的指令,車內人員可以獨立對小藝下達指令。我模擬了一下家庭出行的場景,在車內不同座位坐滿了人,同時對小藝發出不同指令,小藝都能及時按照我們吩咐提供服務,還能關掉熊孩子的所在的音區,防止他搗亂。要達到這樣的體驗需要優秀的軟硬件協同,首先要通過分布在車內四周的麥克風列陣,讓小藝識別到不同位置的音源,然后還要過濾掉非目標聲源的噪音,才能準確識別。目前支持多音區的汽車其實不少,但部分由于 AI 算法和軟硬件沒有適配好,正確識別率不高,或者需要特別大聲或靠近麥克風才能成功,體驗參差不齊。而我和同事體驗小藝的多音區感知時,以平時的說話聲音和坐姿基本就可以順利下達指令,體驗還是相當順滑。前面提到多音區感知需要排除干擾聲源,才能讓小藝識別需要聽到的指令,當她做好了這件事,自然而然就能實現另一個實用的功能——連續對話。簡單來說,就是你可以直接向小藝一次性下達多個指令,不用每一次都重新喚醒她,中途也可以打斷她,回個語音訊息或閑聊幾句小藝也能自動屏蔽無效的指令,小藝可支持 60 秒的連續對話。這對于司機來說是一個十分實用的功能,比如我上車后,設置一個導航目的然后再增加一個途徑地點,然后打開空調、座椅通風,最后打開上次沒聽完的播客節目,一氣呵成。而且這次小藝還新增了主駕免喚醒快捷指令,不用每次操作都喊一句小藝,更加高效,車內多人時也不會尷尬。以前我極少在車上用語音操控這些功能,不是汽車不支持,而是我要喊 N 次 xx 同學,還得等待每次指令執行完,遠不及我手動操作快捷。雖然現在車載語音助手可以操控的功能越來越多,可平時在通過語音打開一些應用功能后,下拉翻頁、切換選項卡等操作往往還是需要點擊屏幕,如果功能藏得比較深,進入多級菜單查找,在駕駛中還有安全隱患。在問界 M7 上,這種不人性化的交互體驗已經開始被廠商重視并改善。小藝支持「可視可說」,屏幕上看到的功能都可能直接用語音控制,就像用聲音當做鼠標直接「滑動點擊」,再也不用動手了。這一功能也適配了海量第三方應用,我測試了像喜馬拉雅、QQ 音樂等比較常用的應用,十分流暢。不僅如此,用戶也不用記住十分準確的指令,說出「第一個」這樣的表述都小藝就能懂了,不用花更多時間盯著屏幕,在駕駛過程中也更不容易分心,這點好評。說到中控屏幕,雖然是第一次體驗問界 M7 ,但我操作起來并不陌生,這是可能因為我已經在手機上習慣了使用鴻蒙系統,其中「小藝建議」這個智能推薦功能從手機到車內的體驗也有了些變化。在手機上「小藝建議」會在下班路上給我提示快遞信息,根據我所處的位置推薦餐館等信息等。在問界 M7,「小藝建議」同樣能根據駕駛習慣和場景判斷用戶的狀態,給出相應的建議。比如在油量/電量過低時,小藝建議會主動提示附近加油站/充電站,并詢問是否需要導航。甚至如果你下車忘了拿手機,小藝也會主動提醒。可見無論是被動需求還是主動需求,小藝已經能做出比較準確的判斷了。而小藝從手機到車上的無縫流轉,讓我感覺 M7 的車機交互體驗已經非常趨于智能手機了。在這次的體驗中,我還發現了小藝一個讓我驚喜的彩蛋,就是自定義聲音,這意味著我可以將小藝的聲音換成家人、戀人或朋友的聲音,只需要錄入一段聲音,小藝很快就能學會。根據國際普遍認可的語音質量評測方法微軟 MOS 標準,AI 的聲音越接近人聲,就越令人感到舒適。此外小藝還支持粵語、四川話等方言的識別,我也終于不用操著一口「煲冬瓜」廣普和她吵架了。科幻電影《她》里,男主角愛上了一個 AI 語音助手,很大程度是因為 AI 的聲音,當然斯嘉麗約翰遜的聲音有多少男生能抵抗呢?熟悉的聲音可以讓小藝顯得一個有情感的人,交互過程更加真實、自然,我也更加愿意和她交流。如果將小藝的聲音變成你愛的人,哪怕 ta 已經不在你身邊了,何嘗不是一件浪漫的事?而且小藝還支持自定義喚醒詞,,整體的感受就更像和身邊的朋友交流,這似乎也體現了華為未來的語音交互,要朝著擬人化發展方向。盡管目前市場上的 AI 還未真正達到「意識覺醒」這樣的水平,但這次體驗下來,小藝給我的印象確實越來越像人了,起碼我可以嘗試把她當做一個正常人來交流。這也讓我想起了鋼鐵俠里的 AI 管家賈維斯,10 多年過去了,我們終于有望擁有真實的「賈維斯」了?上周歐盟通過了 2035 年起禁售燃油車的提案,汽車行業正迎來工業時代后最大的變革?!感滤幕梗妱踊?,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成為行業大潮,未來汽車行業將從硬件之爭變成數據和系統之爭。大眾集團 CEO Herbert Diess 對汽車行業未來的判斷正在成為現實:未來,車將成為一個最復雜,但最有價值的互聯網設備。
未來,乘客使用車的頻率將增加,使用時間可能翻倍。
未來,車將不再是一個簡單簡單的盒子,是一個更舒適、更溫馨的空間。
汽車的智能化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其中語音交互已經成為車廠構建智能體驗的核心功能,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語音助手未來無疑會成為人車交互最重要的載體,甚至可以說是新造車時代新的「三大件」之一。這就需要一個聰明的語音助手,能像人一樣和你交流,這也是小藝給我的印象。從靜態體驗來看,我認為問界 M7 上的小藝的智能化體驗已經屬于車載語音助手里的第一梯隊。最近小藝也獲得汽研 CATARC 首張車載語音助手 A 級權威認證,在包括電話、導航、車控、可見即可說、喚醒響應、語義聯想、多輪交互等 18 個子項的測試中均表現優秀,進一步印證了我的判斷。換句話說,小藝可能是目前車載語音助手里,能以最接近人類的交流方式和用戶溝通的一個。AI 正在以遠超人類的速度進步,像小藝這樣的語音助手變得越來越懂你也不用過于驚訝??蛇@與「賈維斯」尚有距離,因為「賈維斯」的智能不只是體現在他聰明,而是幾乎可以在任何場景進行深度的融合適配,成為一個覆蓋全場景萬能管家。在新造車浪潮中,以問界 M7 為代表的智能座艙的人機交互體驗,越來越豐富。而且這些功能服務的也不僅僅是駕駛本身,而是開始拓展到和車相連的數字生活場景,比如用車機控制智能家居設備,甚至根據上班或下班場景給你提出建議。
這樣的發展仿佛當年智能手機興起時,通話以外的服務場景層出不窮,手機逐漸成為人們數字生活的重要載體。如今華為或許也能借助智能座艙完善自己的全場景的互聯生態,讓汽車這個「移動終端」將成為生態里重要的入口。連接多場景本身并不難,但要讓生態終端之間的交互智能順滑卻不容易。過去使用的藍牙、ZigBee 等協議的互聯體驗,就相當于給用脆弱的獨木橋一座座「孤島」,經不起風浪,如同雞肋。而小藝的任務,就是要幫助華為生態里大量的終端的交互趨于自動化。換言之,小藝將是華為全場景生態設備又一個重要入口。目前華為通過 HarmonyOS 已經逐步實現跨終端、全場景的無縫協同,未來華為生態里面設備都可以在小藝這個智慧助手的管理下為用戶提供更多場景化的智慧化服務,根據用戶在不同時間段、地點以及行為習慣,調動相關設備功能將最恰當的服務在最恰當的時候提供給用戶。當更聰明更有「人味」的小藝無縫串聯起家-車-隨身等三大場景,將硬件資源、系統能力、服務生態融合,基于用戶意圖提出建議并高效執行。那我們也就真正擁有了鋼鐵俠「賈維斯」,科技的魔法再一次將我們帶入一個新時代。華為也終將在此基礎上,發展成為一家「超級終端公司」,正如我們此前對于華為未來的觀點:超級終端公司并不取決于終端種類的多寡,而在于對核心元器件和操作系統的把控,對生態系統的控制力和影響力以及對人機交互的前瞻性探索。
![]()
nova 新 10 代,華為新時代
![]()
鴻蒙座駕問界 M7 體驗:華為想把計算機做成汽車模樣
![]()
文章轉發自愛范兒,版權歸其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和任何投資暗示。